《大败局》读书笔记

Posted by Chejdj Blog on January 19, 2019

近期阅读了一下吴晓波老师的著作《大败局》,分为1,2两册,其实这个应该算是两本书,第一册是在2000年写的,主要论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中国企业的落败历史,这一册企业的失败大多偏向于运营策略的失败,尤其是在走向多元化的道路上,第二册是在2007年编写而成,论述的是2000-2007之间落败企业的兴衰历史,失败的主要偏向于企业家和政治之间的距离没有把握好,以及我们国家的一些制度的不完善,相较于第一册,我个人更加对于第二册的内容感概良多,会看到企业家的很多不容易。总体而言,就是一本历史类型的书籍,还是挺有意思的,先记录一下文章经典的观点。

开篇

  • 一个人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
  • 草创型企业家被集体淘汰的共同基因:
    1. 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2. 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
    3. 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

大败局1

  • “得三北者成诸侯,得京沪者得天下”
  • 中国媒体历来都有非理性的一面,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最容易的得到宽容的是弱者,最受尊重的是思想者,因此对于他们,最上乘的策划应该是:把被策划方包装成一个弱者或者思想者的形象,因为所谓的强者,在媒体的眼中是不受宠的。在它如日中天的时候,自然会有无数记者的围在强者身边团团转,可是,一旦企业出现些许危机,他们立即会反戈一击,以反思,知情,评判的角色来表现自己的职业道德。
  • 产品的知名度可以通过广告迅速扩大,但应该以知名度,信任度和美誉度三者高度统一为基础的名牌。
  • 在价格大战中,观察最后的取胜者,大抵有3个特征:一是企业资本实力有明显的优势,具有强大的抗消耗能力;二是科技开发能力超前,其降价产品往往是本企业行将淘汰,而同行对手以此为生的成熟类型产品,在降价的同时有新生代产品立即跟进推出,使企业的市场利润依然能够得到保证;三是把握降价的发动时机,有较明确的攻击目的性和配套性市场巩固措施。
  • 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史一再地证明着这样的一个原理:对一家新兴企业来说,在度过了市场开拓阶段之后,阻碍其成长的最大威胁便是对财务缺乏适当的关注和没有正确有效的财务体系。一家没有稳定而有效的财务保障体系的民营企业就好比一辆没有保险带和安全气囊却在高速公路上超速行驶的汽车,企业发展越快,在市场上的成功度越高,其缺乏财务前瞻性的危险越大。
  • 在以往的企业当中,很多企业会选择轰炸式的广告推销方法,但是这个会面临两种挑战:一种是持续的轰炸必然会引发消费者者的关注度衰退,轻者造成阅读疲劳和麻木,重则可能带来反感和厌恶。二是效仿者的涌入,必然造成新鲜度的下降,使得广告效应互相抵消,最终造成一种没有广告就不动销的依赖性症状。
  • 企业家: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的领域。
  • 一般来说,稳健而利益丰且长久的资本经营活动都是以产品经营为基础的并最终以提高产品经营水平为目的的。

大败局2

中国式失败

前提:存在一个独特的中国式商业环境。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一直处在一个剧烈转型的时代,法制在建设和完善之中,冒险者往往需要穿越现行的某些法规才能成功,这造成了很多企业不时运行在灰色的中间地带,企业家不可避免地遭遇商业之外的众多挑战。

  • 中国式失败之一: 政商博弈的败局
    1. 产权明晰化过程中的政商破裂(健力宝惨案)
    2. 宏观调控中的利益分野(铁本集团)
    3. 地方利益竞争格局中的牺牲者(华晨)
  • 中国式失败之二: 创业原罪的困扰
    因为随着社会商业化的日益提高,中国国内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人们也与此同时开始质疑企业家财富聚集的正当性。我们当时还是处于一个制度渐变的国家,任何商业上的突破和创新都意味着可能与现行法制发生冲突因此就会存在无数的灰色地带,几乎所有的企业家在创业的初期原始积累阶段都有灰色行为。
  • 中国式失败之三:职业精神的缺失
    1. 违背了商业的基本逻辑
    2. 企业家内心欲望的膨胀
  • 庄家操作股票做法:以中科创业为例,当股权到手之后,又有资金到位,不断的发布资产重组的利好消息,大规模的对推股价,对推就是和证券交易所合作,自己抛出股票,然后用另一个账号接受,从而太高股价,然后又以自己的股权去向银行贷款,收购其他价值比较低的国有企业,然后进行资产重组。
  • 靠批量生产带来利润,而不是依靠短期行为获利
  • 企业规模的大小不应该是企业的目标,行业第一也不是仅仅依靠规模来衡量,只要企业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比较好的竞争优势,几十规模不是行业老大,老二,同样具有生命力。